Sunday, November 12, 2006
女性VS媒体(新院个人书面报告分享)

媒体,一个非常“厉害”的“轻易而成功”被利用的传播武器。按照推理,媒体就是传播,被传播出来的东西叫做讯息,被讯息带出来的东西叫做“形象”,而形象构成的叫做“身份”;再延伸,身份的字眼从来就只用在“人”的身上,依照自然科学与外在生殖器官,人分为男人和女人。从这样看来,人是非常简单的,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不就是男女关系嘛。但是,当人与媒体“融合”在一起时,这样的关系是最复杂的。
21世纪,科技与讯息的发达社会,许多商品与形象是通过媒体打造的。女人消费能力提高了,商家就看准所谓的女人市场而促进女人消费。“女人爱打扮,女人爱美”,所以就大量的售出“美丽的标准”,建构出“女性完美的形象”。媒体试图让女性对自身的不完美一直处于焦虑,女性因此成了“完美”奴隶,不断的渴望完美,尤其是女性杂志,如果不跟着资讯上的做法,在其他人的眼中,尤其是男人,她们就是不完美、不性感、没有魅力和没有吸引力的女人。所以,一些薪水比较微薄的女性都会不顾一切的“崇拜完美”。
我觉得,无论女性的经济是否提高,就因为以上的观点,才会有人认为消费品已经宰制女人的生活,这是可悲及残忍的。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其实只不过在更加的物化女性,让女性形象成为了被欣赏的“物品”,女性因为“被看”而存在,为的就是迎合男性的口味。从福柯的权力理论而言,“被看”与“注视”之间其实产生了一种权利的关系。所以,女人被处在这样的位置中,也就是被客体化了。
女性被灌输什么是社会对她们的期待,但是,穿着方面又产生了争议性,穿得多会被称为保守;穿得少反而是放荡。对于女性的身体,仍然是传统男性权力的控制,也就是父权主义。女人的身体对男人而言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东西”,不时被视为玩物品,就是作为性欲的对象。其实,从以上层面来看,女性不自觉的认同这样的标准,而女性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受着双重压迫。女性一直处于矛盾,这种处境在外国有名的电视剧《欲望都市》充分的表现在四个女主角的生活上。 另外,许多广告内容喜欢强调女人的身体是多么的性感和有魅力,从而“满足”了人的性幻想,负面的更助长了色情的泛滥。女性形象一直以娱乐的型态出现在大众眼里,这样更加强化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负面的刻板印象。
女性主义者一直努力地坚持地争取男女平权,到底要改变的是什么?如果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这样所谓的“普遍的”看法的话,那么我就可以这样说了:“父权是男人的天性”和“强暴是男人的天性”。难道这些真的都是的“天性”吗?所谓的“天性”,其实也只不过是由媒体“经营”出来的。
女人的塑造和再现在媒体的“灌溉”下被日益物化及污化。女性的价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建构的作品结果,也因为如此,那是可以改变的。女性主义要批判的,就是这种以男性价值为表准的偏向的媒体。而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两性的平权”,打破社会对性别概念的歧视。而女性本身也应该醒觉,勇敢抬头为自己的权益争取,作出独立的批判的思维和思考。
那个特别的男孩。。。
遇见他,是我人生的另一个变化
他是一个可以让我笑的男孩
也是一个可以让我哭的男孩
我们做过好多疯狂事情
我们彼此交换着经历
常常,他会弄我生气,我们会吵架,
偶尔冷战,却不懂为了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闹了起来,
情绪都变坏了
这就是所谓的在乎吗?
但是,彼此还是会互相原谅,互相体谅
再怎么坏的情况之下,我们都会互相包容,
给对方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这个男孩喜欢笑
我最喜欢说笑话给他听,
简单的一个笑话就可以让他哈哈笑了
看见他的笑容,我的心也就跟着开心起来了
我最喜欢他自创的小故事,好久没听了
还有他自创的水果歌,很好玩
还有他自创的游戏,很可爱
还有好多好多。。
不懂现在在中国的他好吗?
我们不是情侣,却常常在一起
是暧昧吗?是吧。。
我享受这种感觉,甜甜酸酸的,才不会让人忘记;
淡淡的,才会让人回味。。
我知道我们不会在一起的。。
有些东西若你不想失去它,就不要拥有它
就像我看过的一小段文字,里头这样写着~
“一直梦寐以求的,终于能拥在怀里。
我兴奋得早已经忘了,
忘了拥有的开始,原来也就是失去的最初。”
虽然现在有些不习惯, 但是。。
要学习成长,要学习独立。。
相信我们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为彼此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网路新闻
新闻网站的骄傲~ 网路新闻的趋势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课题,是网络时代的媒体会发生怎样的性质改变?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媒体形式在网络时代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的理清,将有助于媒体从业人员把握主动,调整自己,从而在网络时代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新型媒体的一些基本特点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课题,是网络时代的媒体会发生怎样的性质改变?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媒体形式在网络时代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的理清,将有助于媒体从业人员把握主动,调整自己,从而在网络时代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由于新型媒体还没有成熟的实践,目前尚无法准确描述其基本轮廓。但由于所有的变化都必须适应网络技术的特性,因此,大致的变化应朝着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1.时效性极强。网络的特点是没有时间周期,24小时皆可处在工作状态中。因此,新型媒体的时效性极强,随时可提供实时滚动的新闻。
2.容量大。网络内容盛载从理论上说可以做到无限大,传统媒体根本无法与其相比。因此,新型媒体在新闻种类、新闻内容上都将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3.覆盖面广。由于新型媒体是网络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结合,因此它在两个方面将大大超过传统媒体的覆盖面。一是从受众人群上,它将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的不同阅读群体统一覆盖,并可兼顾不同群体的阅读特点;二是从地域范围上,它将跨越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借助网络向全世界传播。
4.与受众互动性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型媒体可借助网络手段,大幅度拉近读者与编者的距离,使读者参与媒体、与媒体高度互动成为可能。
5.广告经营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由于新型媒体是各种不同类型媒体的组合,媒体的广告资源将可以集约化利用,由此导致广告经营成本降低,影响力扩大,效益提升。
6.体制、编制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传统媒体围绕着相应版面、栏目、时段进行人员配置和体制、编制设计。而新型媒体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界面将占主导,因此它的体制、编制及工作方式将出现实质笥调整。一般情况下,这种调整会围绕着网络的实时、容量大、覆盖面广的要求进行,在信息的巨量采集、编译、发布和基础上,再针对不同媒体的不同特性和不同受众,进行二次加工和二次制作。
马来西亚网络-推動OECD 安全文化
馬來西亞目前的公私部門均已經實施資訊安全政策方針,以推動OECD 安全文化目標之達成;此外,馬來西亞政府部門已成立資訊安全標準工作小組,同時發展國家施行資訊安全管理標準ISO17799方針。與電子化政府已及電子商務相關的立法工作目前也均在審查階段。
馬來西亞憑證應用現況
馬來西亞政府的立場為鼓勵公私部門在資訊安全方面之合作,而電子認證課題亦包涵於該安全政策當中;目前馬來西亞正審查一系列的網路相關法令,必要之際將適度予以修正法令內容。

馬來西亞政府的立場為鼓勵公私部門在資訊安全方面之合作,而電子認證課題亦包涵於該安全政策當中;目前馬來西亞正審查一系列的網路相關法令,必要之際將適度予以修正法令內容。
馬來西亞目前所規劃的馬來公民智慧卡(MyCard)中已加入數位憑證功能,並預計規劃的MyCard用作旅行證件,適用於經常出國的旅行者,以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在這項工作的過程中,跨國間標準互通問題是最大挑戰。MyCard的其他應用包括醫療和電子錢包,以及PKI相關應用。馬來西亞政府就是憑證機構,統一集中相關部門以確定各方需求,並無區分政府或私人應用,民眾均可上網下載自己的密鑰。
美国爱国者法案

“美国爱国者法案”于2001年10月26日由美国总统布什签署。该法案是在“9·11”事件不久之后颁布的针对恐怖主义活动一部联邦法。它从法律上给予美国国内执法机构和国际情报机构广泛的权力和相应的设施以防止、侦破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
在该法案的条款中有两项争议最大,其中一项是漫游窃听条款,另一项是搜查记录条款。根据漫游窃听条款,调查人员可以得到授权,截取嫌疑人的电话通话内容或因特网通信内容,而监控目标并不局限于某个可疑电话,调查人员也不用明确要窃听的嫌疑对象。根据搜查记录条款,联邦调查局人员具有获取商业活动记录的权力,只要提出这些记录和外国情报调查有关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各种记录,这包括图书馆、大学、书店、音像店的各种商业活动记录。
当初虽然有人对“美国爱国者法案”所涉及的部分条款质疑,但在“9·11”事件的强力震撼下,美国国会仅用了45天就批准了该法案。由于“美国爱国者法案”对公民的自由造成侵害,因而引起了上至共和、民主两党,下至普通民众的不满和忧虑。人们尤其对延期条款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极为不满,认为这两项条款对美国传统中强调的个人自由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美国各地已经有上百个司法管辖区颁布决议和法令,谴责“爱国者法案”对民权构成侵犯。(环球时报)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不久,美国国会通过《爱国者法》,作为反恐行动的法律依据,其中一些重要条款本应在2005年年底到期。美国政府希望《爱国者法》成为永久性法律,但由于一些国会议员认为这一法律中某些条款赋予执法部门过大的权力,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利,这一愿望未能如愿。
国会经过辩论,曾两次短期延长《爱国者法》。在政府同意更有效地保护公民自由权利后,国会终于通过法案,将《爱国者法》中的关键条款永久化。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4185858.html
Subscribe to:
Posts (Atom)